当前,武进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5个,其中国家级1个、省级10个、市级13个、区级91个。以阳湖拳和掮轮车为代表,武进拥有独特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,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。近年来,坚持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方针,武进大力开展法律保障、非遗普查和技术挖掘,建立并完善相关保护体系,同时借助数字技术和文化旅游融合,积极探索体育非遗发展、传承新路径。
阳湖拳,原名为“常州南拳”,是武进的传统武术瑰宝。《武进县志》记载,阳湖拳由宋代南侠展昭创立,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。历经展昭、姚言、唐荆川、白太官、陈坤书、蒋浩泉等常州籍武术大家的传承,逐渐形成了“南北兼收、拳腿并重、原地旋翻、幅度颇小、快速勇猛、精悍灵巧、近身短打、进多退少、练拳唱曲、开合呼吸”的独特风格,分为茅山派、横山派、阳山派、西山派、派五大派系。
据说,明代名将唐荆川和戚继光都曾在抗倭战争中推广和发展阳湖拳;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则用其训练士兵对抗清军。阳湖拳还以表演和竞技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,原有500多个套路,现存100多个,涵盖丰富的拳械种类和表演形式。其中,茅山派有“岳家拳”“呼家拳”“阴手齐眉棍”等30多个套路;横山派掌握“前五虎”“猴拳”“阳湖剑”等30多个套路;阳山派则有“鲁智胜下山”“三节棍”等近30个套路。阳湖拳的对练和群战套路也很丰富,如“三英战吕布”“金沙滩”等。可使用的兵器多达几十种,既有刀、枪、剑等传统兵器,也有船桨、鱼叉、连枷等特殊器械。
上世纪80年代,国家启动传统武术的挖掘与抢救工作,阳湖拳作为江苏省重点拳种得到特别关注。通过详实的文献和实地调查,阳湖拳的茅山派和横山派的技术特点及其流派历史得以进一步明确。在政府支持下,拳谱与器械套路被逐步整理出来,特别是对茅山派拳师朱全海掌握的武术体系进行了深入挖掘,逐步恢复了50余套阳湖拳技艺。2012年,武进建立了阳湖拳传承基地,保存了37套茅山派和11套横山派的拳械视频。
阳湖拳作为我省独具特色的地方武术拳种,其传承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,包括师徒口传心授、传习所教学和学校课程推广等。在阳湖拳茅山派的传承中,朱全海传承人通过设立阳湖拳传习所、开办培训班等举措,保证传统技艺实现代际延续。此外,阳湖拳的传承不局限于武馆教学,还在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被纳入校本课程,成为学生日常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,全校学生每周定期学习阳湖拳基本套路。
掮轮车起源于隋朝,与名将陈杲仁有关。公元583年,陈杲仁平定浙东义军时,用轮车攻破南京城,名扬一时。后来,掮轮车逐渐由军事用车转化为民间传统竞技项目,广泛出现在庙会等活动中,与调大头、调小鬼、调龙灯、调狮子等节目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常武民俗表演体系。
掮轮车由铁背褡和竹兜组成。用铁条依照人体肩胛和胸部轮廓制成铁背褡,架于表演者肩上;竹兜则由竹篾扎制,装饰有珠花、绢花等,竹兜中坐有童男童女,装扮成《白蛇传》或《牛郎织女》中的经典人物形象。表演者肩负100多公斤的竹兜,身穿白衣宽裤,手持毛巾或蒲扇,随着锣鼓节奏稳健行进,并完成踢腿、转体、马步等复杂动作。因表演难度系数较高,周围常有护卫维持平衡和安全。作为集传统体育、杂技、武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项目,掮轮车不仅是武进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,更承载了地方民俗的历史记忆。其延续与传承生动展现了常武传统文化特色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。
作为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掮轮车被列入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名录。通过庙会等民俗活动,掮轮车得以广泛传播。每年农历二月初七至初九,前黄镇杨桥村都会举办热闹的庙会。掮轮车表演作为庙会的重要节目,由71岁的陈焕清老人组织并亲自参与。他不仅在庙会上进行表演,还带领掮轮车表演队走出杨桥,在淹城、天宁寺等地的民俗活动中频频亮相。掮轮车以其精彩的表演形式和浓厚的文化底蕴,6686体育app成为常武地区节庆活动中备受喜爱的传统项目。
发展体育非遗的关键在于实现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。近年来,武进持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,每年发放年度保护经费,还完成了《武进非遗地图》的编制,开设多门线上公益性非遗课程,积极探索“非遗+旅游”新模式,并启动非遗项目进景区工作。阳湖拳和掮轮车通过参与文化旅游活动和地方节庆表演,不仅扩大了受众范围,还带来了经济收益。此外,利用非遗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和体验项目,可以进一步推动体育非遗的产业化发展,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。
体育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多领域的合作。政府、学术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,为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。通过建立体育非遗数据库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开展国际合作,武进的体育非遗发展实现了在保护、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。
数字技术也在体育非遗的保护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。以阳湖拳为例,通过数字化记录和智能化传播平台,拳法的技艺细节和历史文化背景得以完整保存。同时,掮轮车的表演项目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动态展示,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。
面向未来,体育非遗需要在传播手段上进一步创新。以数字博物馆和社交媒体平台为载体,阳湖拳和掮轮车的文化故事和技艺展示可以推广至全国各地。同时,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推送和互动体验设计,为体育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高效、更生动的方式。通过挖掘文化深度、融合现代技术、注重产业发展和多方协同,武进的体育非遗发展展现出丰富的可能性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
未来,武进将继续围绕阳湖拳和掮轮车的保护与发展,进一步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,深化社区文化活动对体育非遗的推广作用,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拓展传播渠道,让体育非遗与现代社会需求深度融合。此外,通过地区间的交流与经验共享,不断优化传承模式,实现体育非遗在地方文化中的价值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