纯电环比下跌你还认为PHEV是新能源的过渡品吗?
栏目: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8-31
 6686体育注册自主市场份额超合资,新能源车渗透率过半,应该是近两年国内车市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。但不管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,对于这两件事的反应,都出人意料的平淡。  仅仅两年前,新能源渗透率刚刚超过两成时,还值得媒体同行们以系列专题的形式深入报道,而今年7月份新能源零售量达到51.04%,首次超过燃油车,却没看到多少讨论的声音。很明显,当新能源车超燃油车早就没有悬念时,所谓的里程碑事件,也就没

  6686体育注册自主市场份额超合资,新能源车渗透率过半,应该是近两年国内车市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。但不管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,对于这两件事的反应,都出人意料的平淡。

  仅仅两年前,新能源渗透率刚刚超过两成时,还值得媒体同行们以系列专题的形式深入报道,而今年7月份新能源零售量达到51.04%,首次超过燃油车,却没看到多少讨论的声音。很明显,当新能源车超燃油车早就没有悬念时,所谓的里程碑事件,也就没什么特殊的新闻价值了。

  单单渗透率过半这个数据,确实没啥好聊的,但是稍微深入一些,再转换一个视角,如今的新能源市场,还是有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趋势,而弄清这些趋势,不管是对业内还是消费者,都不能忽视。

  我国对于新能源车的补贴、扶持,始于2009年,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五年。在前十年中,新能源车的发展非常缓慢,截至2019年,新能源渗透率还不到5%,当年所有纯电、插混等车型加到一起,销量刚刚突破百万辆,在总体市场中的渗透率是4.88%。

纯电环比下跌你还认为PHEV是新能源的过渡品吗?(图1)

  到了2020下半年,也就是上市,开辟了3-5万级电动微车这个新的细分市场,国产特斯拉Model 3的连续几轮降价,以及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交付量的上涨,让新能源车的销量开始明显加快。

  而到了2021年,国产Model Y、比亚迪秦PLUS DM-i、宋PLUS DM-i等之后的爆款依次上场,新能源市场正式步入爆发期,当年新能源车的销量,就从2021年的百万级跨越到300万级,市场渗透率从5.76%飙升到14.83%。

  之后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,比亚迪依靠新能源车成为国内销量霸主,理想、问界依靠增程车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,再到今年上半年的小米入局,国内新能源的渗透率,从2022年的27.64%,到2023年的35.66%,再到今年7月份的51.04%,短短几年就彻底颠覆了市场格局。

纯电环比下跌你还认为PHEV是新能源的过渡品吗?(图1)

  而更恐怖的是,即便渗透率已经过半,新能源车的增速仍然没有放缓的迹象,看累计销量的话,今年前七个月新能源渗透率还只有43.16%,而7月单月的渗透率就达到51.04%,意味着和年初相比,半年时间新能源渗透率就又增长了10个百分点,这个速度相较21到23年的爆发期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  从这点来看,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形势都一片大好,传统燃油车正在溃败,不出几年就将彻底被归到小众类别。燃油车最后能留多少份额,我们暂不讨论,单论目前仍在爆发式增长的新能源市场,细看销量构成的话,其实已经出现了分化。

  我们知道国内对新能源车的定义,涵盖了BEV纯电和PHEV插混(含增程),以及可以忽略不计的部分氢能源车,我们把BEV和PHEV的数据做一下拆分,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:

纯电环比下跌你还认为PHEV是新能源的过渡品吗?(图1)

  如上表,今年7月份总计占市场51.05%份额的新能源车中,BEV纯电的销量是48.2万辆,明显高于PHEV的39.6万辆,二者市场份额分别是28.02%和23.02%,纯电车型似乎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。

  但是再看销量的增长趋势,和去年同期相比,BEV纯电7月份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4.3%,而PHEV车型的增幅高达80.4%,远远超过纯电车型。

纯电环比下跌你还认为PHEV是新能源的过渡品吗?(图1)

  而如果看环比的线%,BEV纯电车型不但没有增长,反而环比下滑了1.6%。

  再看1-7月的累计销量,BEV和PHEV车型的同比增幅,分别是15.5%和71.6%,纯电增速也是远低于PHEV。而且看市场份额的差距,1-7月PHEV累计销量的渗透率是18.03%,比纯电的25.13%低了8.1个百分点,而到最近的7月,这个差距已经缩短到了5个百分点。

  也就是说,目前BEV和PHEV整体都处于增长趋势,但新能源整体增长的主要动力,其实是PHEV车型,BEV纯电依然保持了同比增长,但更能反映出当下趋势的环比,纯电目前甚至已经陷入了停滞。

  要看清新能源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,我们还得把过去几年BEV和PHEV的数据拉出来:

纯电环比下跌你还认为PHEV是新能源的过渡品吗?(图1)

  新能源市场爆发前,PHEV和BEV的销量大约是1:4的状态,纯电是新能源市场的绝对主力,而且从2019到2021年期间,PHEV和BEV的销量差距还在拉大,二者在2021年的比例达到了1:4.5,而且此时比亚迪的秦PLUS、宋PLUS DM-i等插混车型都已经上市。

  按照这个趋势,纯电似乎将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绝对主流,插混和增程只能扮演补充的角色。

  但是从2022年,情况出现了变化,当年PHEV车型销量同比暴涨141.1%,远远超过BEV纯电74.2%,两者销量比缩小到了1:3,之后的2023年,PHEV增速继续碾压BEV纯电,销量比进一步缩小到了1:2。而在今年7月份,PHEV和BEV的销量比已经变成1:1.2了。

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们普遍都把PHEV当做燃油转向纯电的过渡状态,随着电池、充电技术和配套设施发展,PHEV会在完成自己过渡的使命后,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而实际的发展是,BEV纯电首先实现了销量爆发,而份额很小的PHEV后来居上,销量规模直逼纯电。

  按照目前的趋势,如果纯电市场没有明显改观的话,PHEV的份额在未来一年内,就有可能超越纯电。

  如今国内车市的格局,多少有点像三国演义的局面,燃油车实力最强、最广,PHEV配合BEV纯电,组成新能源联盟对抗燃油车,但是形成三足鼎立之后,吴、蜀两国也从盟友变成了对手。而如今的BEV和PHEV两大类别,也逐渐显现出了竞争关系。

  其实客观讲,把PHEV直接和BEV划到一个阵营,是值得商榷的,不管是插混还是增程,都可以只充电或只加油。和纯燃油车相比,PHEV确实是新能源车,但是和BEV相比,PHEV其实还有一半油车的属性。

  如今三大动力类别的车型,只有PHEV保持着高速增长,按照7月份的数据,BEV、PHEV和ICE的市场份额分别是28.02%,23.02%和48.96%,把BEV和PHEV拆分开来,它们各自和燃油车的份额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。

纯电环比下跌你还认为PHEV是新能源的过渡品吗?(图1)

  如果我们暂时抛开PHEV的新能源属性,那么纯电车和纯油车的份额,还远未到势均力敌的程度。当然,燃油车的份额依然在不断萎缩,纯电车和纯油车销量持平,预计不会太久,但在这个过程中,吞食掉燃油车余下份额的,可能主要是目前快速增长的PHEV车型。

  也就是说,在BEV纯电和燃油车份额持平之前,PHEV车型的份额有可能会先超越纯电,成为三大动力类别的老大。

  站在新能源车的角度,PHEV的销量激增,可以视为新能源车的胜利,但是站在燃油车的角度,PHEV增速超过BEV纯电,其实也可以看作市场对于内燃机和油箱的依赖,依然很强。

  如果对市场继续进行细分的话,即便是PHEV这个类别,也正在上演着此消彼长的戏码。

  乘联会没有PHEV中插混和增程车型的销量,好在目前增程车型的数量不算多,这里我自己依照车型的销量榜粗略统计了下,今年7月份理想、问界、深蓝、零跑等品牌中,增程车型的零售量总计超过了14万辆,对比PHEV类别39.6万辆的总销量,增程车型的占比超过了35%。

  而放到整个乘用车市场,增程车型的渗透率达到了8%左右。这个规模当然远小于插混和纯电,但是仅仅两年前,增程车型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%,也就是从2022年底理想L系列、问界M系列上市,以及零跑、深蓝等品牌加入增程阵营之后,增程车型的份额就从不到1%激增到了如今的8%。

纯电环比下跌你还认为PHEV是新能源的过渡品吗?(图1)

  也就是说,过去两年PHEV车型的增长,有将近一半是增程车型贡献的,而且正如PHEV增速超越BEV纯电一样,如今增程车型整体的增长速度,也几乎盖过了插混。而且和插混、纯电不同,增程车型是各类新能源车型中,线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。

  手头没有现成数据,我还是根据市场终端售价和车型销量榜,粗略统计出了15万内、15到30万和30万元以上三个价格区间,纯电、插混和增程车型的销量概况:

纯电环比下跌你还认为PHEV是新能源的过渡品吗?(图1)

  不管是纯电还是插混,其大部分销量都集中在15万元内的中低端市场,占比都达到了各自销量的六成左右。在15到30万的中高端市场,纯电车型有近四成分布于此,插混车型的占比接近三成。

  但到了30万元以上,纯电车型的销量占比极少,中国品牌力基本就是以蔚来为主。插混车型在30万元以上的占比有8%左右,其中一半的销量,还是依靠腾势D9这款车贡献的。

  相比之下,增程车型在不同价位的销量分布大不相同,15万元以内的占比只有两成,15到30万元占了将近六成,而纯电和插混表现都不佳的30万元以上市场,增程车型的占比就超过了两成,销量规模是30万元以上纯电和插混的总和。

  也就是说,单算产值的话,增程车型和插混、纯电的差距,要远小于销量的差距,在整体乘用车市场中,增程车型的产值占比,也远不止8%。

  总之,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的背景下,燃油车份额继续下滑的趋势不可逆转,但细化到具体的驱动类型,如今的车市处于高动态发展中,未来的市场格局究竟如何,依然有着很大的悬念。